變眼. 追風箏的孩子 「重拍」與「改編」/ 聞天祥
「重拍」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類似「改編」的行為。在轉化過程中,「忠實」不見得是唯一指導原則;如何表現自己的主體性,應該更重要。如果我們由這個角度來省視根據香港電影【
見鬼】(2002)重拍的好萊塢版【
變眼】(2008),就可以清楚看到後者的改良及侷限。
我說「改良」,並不意味好萊塢版【
變眼】拍得比較好。事實正好相反,因為故事梗概幾乎一樣,看【
變眼】的時候,一些原本嚇人的橋段(電梯阿伯、找成績單的小男孩、甚至莫名其妙只會撲桌的憤怒女鬼)因為一如原版,意料之中,也就降低了觀影的恐懼與快感。而女主角潔西卡艾芭的演技遠不如李心潔,也是明顯的事實;尤其硬要扮演小提琴獨奏家,那蹩腳的手勢和做作的姿態,反而弄巧成拙。原版說服力已經很差的男主角部分,到了新版,改善得也很有限。比較好的,反而是後半部的尋人過程。
兩個版本的女主角皆因接受別人捐贈的眼角膜而看到一堆不該看到的事物,而展開尋找捐贈者的旅程。【
見鬼】這部分處理得並不好,相較於之前李心潔被自己所見嚇個半死的我見猶憐與恐怖刺激,其尾聲硬牽拖香港和泰國,感覺上好像只是要呼應導演彭氏兄弟的出身和製片陳可辛企圖建立亞洲電影版圖的雄心,結果反而泰國部分拍得不夠生動且草草了事。【
變眼】則把這個「異鄉」定在墨西哥,並且更清晰地交代了捐贈者因特異能力而被視為女巫的過去,以及靈魂得到安撫後,事件並未就此結束,原來她不斷透過眼睛提醒女主角的事件並非過往,而是預言,這些都表現得比原版更有條理。
不過就像【雙面女蠍星】明明節奏更快、動作更俐落、成本也更高,但它就是難以超越盧貝松執導前妻安娜芭莉瑤豁出去演的【
霹靂煞】精彩動人。【
變眼】即使解決了【
見鬼】後半段的成績落差,但究其整體,無論原創性、感染力或是主角心理的深度,非但未開發出新的領域,反而明顯略遜一籌。
只不過【
見鬼】在美國小型上映的票房僅有50萬美金左右,挾看過的觀眾有限(以全球市場來論)而重拍而成的【
變眼】,雖然全美票房目前也才三千多萬美金(但至少是【
見鬼】的60倍),卻凸顯了電影市場表面上全球化(所以各國影片交流更活絡),但好萊塢併購創意後再大量生產所形成的統一化,已是不爭的現象。【
變眼】的問世,襯托、證明了【
見鬼】的更形出色,但這是否有助更多觀眾知道或去看【
見鬼】(尤其是亞洲以外的地區)?反而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我並不認為被好萊塢規格化地複製,會是所有好作品應該走向的當然結局。
【
追風箏的孩子】不是「重拍」、而是直接「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電影。影片雖然努力忠於原著,甚至難得在該講外語的環境就講外語,而未沙文主義式地以英(美)語統合全片,然而改編的成績卻讓人失望。
儘管編劇大魏畢諾夫是小說家出身,導演馬克佛斯特過往的執導成績亦有目共睹;但很慘的,他們只完成了一部追著風箏跑的電影。就像【哈利波特】電影版利用了影像表達的優勢把魁地奇球賽變得更加虎虎生風,【
追風箏的孩子】雖然在表現風箏的動感上猶勝文字,甚至從中牽引出天真之外,那種雄性鬥爭中模糊的性意味;但之後的敘事、角色刻畫、甚至對主題的掌握,可說是毫無特出。
表面上他們努力照著原著走,一一交代了男主角和年紀相仿的僕傭哈山之間的友誼與背叛,以及主角日後在政治變遷中和父親遠走他鄉,在美國安身立命、成家立業後,卻因為一樁秘密的揭露,而讓男主角等同於贖罪般地身赴險境,救出摯友的獨子。但即使這些東西都交代了,這只是囫圇吞棗的改編:一來電影的功能幾乎淪為照本宣科的圖像,二來即使要全盤忠實,它也沒真正呈現出原著的優點,甚至在急切拍完全書的過程中,既讓主角的背叛、成長與贖罪,流於平面;甚至讓一些本該艱辛的歷程,在趕集般的敘事速度中,變成可笑的草草帶過。在主角完全喪失動人的魅力後,最後大概只剩小僕人哈山以及主角父親這樣的配角與他們所代表的忠貞信念,稍稍讓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改編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難處並非在於大家以為的很多人看過小說了,而是電影創作者如何從媒介特質去思考作品的精神與樣貌,在無愧於原著之前,應先無愧於電影。而我認為即使沒有原版電影或原著小說,【
變眼】和【
追風箏的孩子】距離一部「好電影」的水準還有很遠的差距。